剝皮寮

2011010820:51


剝皮寮

 

剝皮寮連續去看了兩次之後

拿著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的介紹版本

一而再慢慢的看

試圖勾起當年情況的回憶

但這個回憶模糊多了

感覺很多當年的影子都沒了

不像是我印象中的剝皮寮

最後的結論是畢竟幾十年了

民國78年發放4億六千一百萬元即完成土地徵收

到了民國86年才發函要強制拆除

87年居民又反對老松國小徵收土地

這點是讓我百思不解

錢拿走了8年還在住,九年才來反對人家徵收

錢勒    想不通

 

 

 

這麼多年的荒廢和曲折

難怪想整理時怎可能完全恢復原貌

剝皮寮位於老松國小南側

西面介於康定路、廣州街

 

 

東面介於廣州街、昆明街

 

 

東面這同時也是當時名醫呂阿昌所有

 

 

古早的各行各業清代的古屋

日據時代即劃為老松國小預定地

至今保留了清代及日治時期的空間特色

而周邊地帶仍保有許多傳統老店與特色古蹟

               為早期艋舺發展歷史上的一環

清代杉木集貨地福州運來的杉木

在此剝去樹皮與加工因而得名

另一說法是清代舊地名是福皮寮街

又改為福地寮街再改為北皮寮街

日據時代的發音近似北皮寮

後來又稱為剝皮寮

其實這三種說法都有人說

當然現在稱之為剝皮寮老街

 

 

剝皮寮過去是民眾的生活空間

曲折的巷弄內保有清代傳統街屋特色

南側因都市計劃街道轉向

而原來的路變成剝皮寮老街

房子多為日治時代西式牌樓厝

 

 

          這排廣州街上每家立面都有著不同的裝飾花樣

比較考究的建築加上了花台

增添了建築的美觀


還有每家的特殊裝飾

每家的牌樓立面各有精彩的雕飾

也代表一個時期的風格建築

宋協興字號

 

不同材料交替排列

流行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建築

 

牌樓面以半圓弧山頭做為造型

 

 

如同勳章的雕飾又叫鮑魚飾

 

 

露臺

建築物二樓以上凸出於事外陽台

 

 

當年的痕跡也只有從這斑駁油漆

找尋一點當年的記憶

女兒很高興的說

她記得這家當年賣的是甚麼

 

 

 

拱圈騎樓

新建的立面多有騎樓

戶戶之間以拱圈相隔

很多拱圈已毀損改為方正混凝土平梁

只有幾棟仍然保留拱圈的騎樓

 

 

 

 

 

天花板以軟底建築而成

 

 

凸柱

這盛行於20年代

30年代之後的建築則完全絕跡

中間還有美麗的一排水泥雕飾

 

 

 

老松國小現在和它幾乎零距離

 

 

這些圓形拱圈看起來很漂亮

應該是重新整修時做的

 

 

當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曾經居住於此

留下的文章

 

 

老松國小的上課椅子在這裡出現

 

很興奮

 

 

 

當年小攤販的吃飯道具之一

志工們很開心的玩著展示遊戲器

越老的玩的越好

 

 

這展示間桌上小茶壺拿起來的話

會有古典音樂出來

坐在這兒看看古物聽聽音樂

還不錯

 

 

很懷念的三輪車

 

 

這條街就是原來剝皮寮街

後改為康定路173

 

 

這應該是已老舊無法整修拆掉以鋼架撐著

 

 

對面進去三水街市場是我所熟悉的市場

小時候就是我們常去的市場

可是整個市場已今非昔比

顯得蕭條很多剩下不到一半的攤商

 

 

艋舺電影裡打鬥道具

看到它一點都不陌生

 

 

 

還有這我也印象深刻

這是有一些老一輩台灣人很喜歡的賭博選項

 

 

像彩虹眷村加一點色彩

讓它活化一點

 

 

好久不見的灶抗

 

 

萬記醬園大概已破壞光了無法修復

把地圈起來放一些醬缸

 

 

適逢新人拍照

大概假日人潮多圍著看

我看新娘一路很緊張難得看到輕鬆笑臉

 

 

很多這條街當年的商店

只能憑門牌號碼記憶當年

 

 

這家威靈壇總算還比較保留一點當年的情況

當年這家收驚很有名

 

 

這家當年太陽堂製本所

製本是裝訂書籍書本

當時的做法要先送出來讓家庭主婦摺紙做手工

所以很多家庭就以此為副業

 

 

這是日祥旅社已無當年痕跡

 

 

難以想像這條街是當年商業熱鬧的地點

所以都還保留有亭仔腳以遮風蔽雨

 

 

 

 

很多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只能在記憶中尋找

想要重現當年幾乎不可能

只有想開了逛一逛看一看

看多少算多少